第十五章 每个人内心都要住进一个爱自己的人

婴儿,或者说人类,都是从父母的眼睛里认识和形成自己的,就像我们从镜子中知道自己的相貌一样。

对于人类而言,没有生命早期母亲那满含爱与温情的眼睛看着襁褓中的我们,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存在的。母亲的眼睛,就像是镜子,是婴儿知道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

不止一个来访者形容过这种感觉:

那个人的目光就像光,在黑暗之中,有光我才能存在,没有光,我就是与黑暗融为一体的,很孤独、很恐惧,感觉不到自己是存在的。

他们向我形容的是爱人的目光,但实际上,他们会有这样的感觉,是生命早期缺少母亲的目光导致的。

这个时候,似乎目光、注意力就是那个联结,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存在与否。

如果一个人出生后,母亲有产后抑郁、家庭里有矛盾、父亲有外遇等情况,就会严重地影响母亲对他的关注和照顾,他就没有那么多机会从母亲的眼睛里看到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所以,会有一些人常常感觉自己没有存在感,甚至感觉不到自己是活着的。

有人研究过有社交障碍的母亲,发现她们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当婴儿用期待的眼神去寻找她们的目光时,她们经常会躲开。这样一来,婴儿也就没有机会从母亲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存在了。

也有的母亲,自己还活在一元关系中,人格发展得非常差,别人在她们眼里如果都还不是完整的人,她们当然也无法看见婴儿的存在,经常对婴儿的需要视而不见。

比如婴儿需要母亲抱抱来获得安慰,或饿了需要喂时,她们可能正在想要再打一圈麻将把输了的钱赢回来,或整个人被电视剧里的剧情吸引着,任由婴儿痛苦地哭着。

这样被养育大的人,长大后除非有一个满眼都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他转的人,否则他会很痛苦,并一直想要寻找一个满眼都是他的人。这样的需要,常常使他们的情感关系,甚至人生充满痛苦。

我有一个学员,她出生后,母亲就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有一两年时间情绪都非常低落,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也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关注她。而父亲也经常不在家,注意力都在工作上,即便在家,也不怎么与她互动,要么看电视,要么睡觉。

当她谈恋爱后,她要求对方不能跟别的女性有任何的接触,甚至不能看别的女人一眼,不然她就会觉得像要死了一样地痛苦。这使得自身条件非常好的她一直难以进入长久的亲密关系。直到她接受了系统的心理咨询后,才进入了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中。

从这个来访者的感觉里,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有爱人的目光她才能感觉到活着和安全,没有了爱人的目光,她马上就感觉到自己像是要死去了一样。似乎对于她而言,爱人的目光直接等于她活着的氧气。

人是通过母亲的眼睛认识自己的

当然,婴儿需要的绝对不是母亲一直傻傻地盯着他看,而什么都不做,这样的目光没有任何意义。婴儿真正需要的是母亲眼中的深情、喜欢、温柔等,但这些都需要母亲的目光一直在婴儿身上。

目光也同时是注意力的象征,没有母亲的目光,婴儿的各种需要都得不到满足,婴儿感受到的只有痛苦,也就发展不到与母亲分离、形成自我的阶段。

感知到自我存在之后,人们需要的就不再只是母亲的目光了,而是会从父母两人的态度中慢慢知道自己是受欢迎,还是不受欢迎,在父母心里自己是否重要,是否足够有价值,等等,这都像是继续通过心灵上的脐带在汲取营养。

这种对营养的汲取的结果,是要让那个爱自己的母亲住到自己的内心里去,内心也变得丰盈、充实、有力量。

这样,以后无论自己到了哪里,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直有个爱自己的人陪伴着自己。

当然,如果感觉到父亲也是爱自己的,住进内心的就不是母亲一个人,是母亲和父亲两个人,只是母亲是那个最早住进去的人,也是对于婴儿早期最重要的人。

而这一点,对于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每一个人的内心也都必须住进至少一个爱自己的人,这个人才会觉得人生是有意义的。没有一个爱自己的人住在内心,人的内心会是孤单的、空虚的,甚至感觉不到人生的意义。所以,他们也常常难以独处。

一个来访者说:

没有一个爱我的人在身边,我会觉得特别孤独、无聊,干什么都没有意思。

另一个来访者说:

我从小到大,似乎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找人陪我玩,因为我一个人待不住。

那些能够一个人待着的人,是因为在心灵层面上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或者三个人,因为他们的心里还住着一个或两个爱他们的人。

在潜意识里,那个人或那两个人会终生都陪伴着他,帮助他们耐受孤独、寂寞,克服人生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甚至成为他们人生意义的一部分。

而那些一个人待不住的人,内心里往往缺少一个爱他们的人,是处于真正的孤独状态,这个区别是非常大的。

还有一些人,一旦失恋或离婚就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意义,这也是内心没有住进一个爱自己的人的结果,需要在外面找。找到的人一旦离开,就感觉做什么都没有意义。

并且,因为内心是空的,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对爱的索取也会更多一些,比如特别在意对方是否把自己放在心上,需要更多的陪伴和联系等,也因此他们在建立亲密关系时也要更困难一些。

人的一些成瘾性行为也通常与此有关,都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感,但这其实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比如:

经常喝得醉醺醺的;

心情不好就吃东西;

家里有很多衣服、鞋子、包等,有一些买了还没有用过,还经常买买买;

经常找不同的人发生性关系;

等等。

与父母的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原型

同时,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还会被孩子内化为自己的样子,而父母的形象会被内化为世界的样子。

长大之后,人们会按照这种内化的自我形象及世界的样子,与外界建立关系和互动,而外界也会被他们所影响,变得以接近他们内心内化的父母的态度来对待他们。

具体来讲,人们内心内化进去的是一组关系:“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当一个人感觉自己不值得被爱时,内心一定同时存在着以下两者:

一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自己;

二是一对不爱自己的父母。

当一个人感觉自己值得被爱时,内心也一定对应存在以下两者:

一是一个值得被爱的自己;

二是一对爱自己的父母。

体验到父母当中的任何一个人是深深爱自己的,多少都会让人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但只有那些体验到父母双亲都是深爱自己的人,才会对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这一点深信不疑。而那些严重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的人,往往是从父母双亲那里都得不到爱的,他们内心的爱是严重匮乏的。

成年之后,这些内化的关系会被我们每个人在与爱人的关系中不自觉地重现出来,甚至是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之中。

只不过,一对爱人之间所建立的情感关系的样子,是关系中的两个人都把自己儿时内化进内心的关系带进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作用之后形成的。

比如,从小被父母喜欢、满足得很好的人,会是自信的人,这样的人会相信别人是喜欢自己的。

因此,他们在建立亲密关系时更愿意主动,亲密关系中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会轻易认为是对方不爱自己了。而是会倾向于认为是对方一时的疏忽或贪玩,这样就不会被亲密关系中出现的一些偶然的情况轻易影响到亲密关系的基础。

实际上,他们身上的这种觉得自己值得被爱的能力,是有神奇的魔力的。

那就是,即使对方一开始并不那么爱他们,但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他们会给对方机会了解自己,觉得对方了解了自己之后是有可能会爱上自己的。并在过程中主动付出与创造机会,到最后就很可能会让对方真的深深爱上他们。

这样的情况,用投射性认同来解释的话,是他们投射出去的爱被对方认同了,进而再被他们自己认同回来。也就是从小被父母爱的人,更容易被人所爱,获得爱情。

如果两个人都是这样的,他们当然会容易建立起亲密关系,并且所建立的亲密关系也会非常地牢固和幸福。

甚至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中,他们也会更加主动一些,因为他们往往不担心别人是否喜欢自己这个问题,而这也往往让他们更受人喜欢。所以,他们的朋友也会比较多,人际关系较好。

我有一个朋友,他家庭很和睦,事业很成功,朋友也很多。跟他聚会时,经常可以见到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他的言谈举止,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自信。而自信正是一个人觉得我是好的,我值得被爱、被喜欢的具体表现。

而从小被父母忽视或嫌弃的人,感受到的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不值得被爱的,当然会认为自己是没有魅力的。他们不会轻易地相信别人是爱他们的,别人的爱也很容易就被他们理解为别有用心,这样他们就很难建立亲密关系。

比如,我曾经遇到过一些事业很成功的单身学员,找对象时会过于担心对方是冲着自己的钱来的,只有找到跟自己一样成功或比自己还成功的人才会放心。而这背后的原因就可能与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有关。

还有的人,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很容易就怀疑自己的爱人喜欢上了别人,严重的甚至觉得只要爱人和任何其他异性有一点儿互动,就是喜欢对方。

看起来是他们觉得爱人不值得信任,实际上是他们内心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进而觉得爱人不会爱这样的他们而导致的。

对于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的人而言,即便进入了亲密关系,一旦对方没有满足他们的一些需要,他们就又会觉得对方是不爱他们的。在这一点上有一些人会用一个万能公式来套对方,这个公式是:“如果他是爱我的,他就会……”

比如:

如果他是爱我的,他就会愿意迁就我;

如果他是爱我的,他就会舍得给我花钱;

如果他是爱我的,他就会愿意在房本上写上我的名字;

如果他是爱我的,他就会愿意为了我的事业放弃他自己的;

等等。

只要他们愿意使用这个公式,随便发生个什么事情就都能成为他们用来证明别人不爱他们的证据。他们并不知道,是他们内心先有了自己不值得被爱的这样的感觉,然后才把对方的种种行为理解为不爱自己的表象。

这样,对方在他们的内心就和他们的父母是一样的,都是不爱他们的。

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情感关系基本也就都是在重复儿时与父母的关系,一直感受到被忽视和嫌弃,很难有长久的幸福。

爱情是改变内心关系模式的最佳机会

亲密关系是最像人们儿时与父母关系的关系,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把儿时与父母的关系复制过来的关系。这个时候,从滋养的角度来看,也当然是最好的改变对方内在对自己和世界认知和体验的机会。

除此之外,人们通常也就只有在长期的心理咨询中才可以获得这样的机会。

前文我叙述过,当你的爱人爱上你的那一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是渴望你满足他内心的缺失。这也就意味着当他决定跟你在一起时就已经把满足他内心缺失的机会交给你了,如果你想要经营好关系、滋养他,你要做的就是仔细地观察和感受他到底想要从你这里获得什么,然后给予适当的满足。

他跟你吵架、冲突、冷战,当你不明白他真正的需要时,你只会感觉到痛苦或愤怒,然后想要改变或逃离他。

但其实那些吵架、冲突、冷战的做法都在向你传递着信号,做着呼唤。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明白这些信号和呼唤背后需要的是什么,也就不知道如何满足和滋养对方。

这些信号背后的需要看起来可能有很多,比如无条件的爱、重视、关心、及时回应、欣赏、信任、空间等。当你不明白这些需要都是什么时,你还可能会觉得好像你怎么做,对方都不满足,经营关系太难了。

实际上,这些需要是有规律的,也是有限的,更是可能被满足的,不然任何不幸福的夫妻都不可能在未来改善他们的关系。

换句话说,那些幸福的夫妻,一定是经常满足彼此内心深处的需要的。

这些需要总结起来,大致有五种,都是人的心理发展需要的必要条件。掌握了这些规律,以后要满足起来也会更加有的放矢。

这些需要是:

1.成为自己;

2.体验到价值感;

3.获得无条件的爱;

4.确认过在一个人心中自己无比重要;

5.被喜欢和认可。

儿时这些需要得到适当满足的人,会对应形成坚定的自我感觉。有了这些坚定的自我感觉作为基石,人就会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就像高楼大厦一定要有地基和柱子一样,这些自我感觉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大厦的地基和柱子。

这些自我感觉分别是:

1.我是我自己;

2.我是有价值的;

3.我是有资格的;

4.我是重要的;

5.我是足够好的。

在每一个人的人格当中,这些地基和柱子的多少和牢固程度不一样,所以,需要也不一样。

我将在之后的篇章分别详细地阐述:这五种需要具体是什么?

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你要滋养一个人,针对每一种需要你该如何具体去做?

在实际生活中,你可以根据你爱人的特点,以及你对他发出的信号的解读和需要的理解,有针对性地满足或温和而坚定地拒绝。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